最近养成一个习惯,总会在临睡前,看看头条。里面有些文章,总会说,中国强大了,外国人对中国羡慕得不得了。作为一个中国人,一个生活在盛世的中国人,我的内心,无疑是自豪的。接下来就会想,中国,有着几千年的辉煌,但也有过百年的屈辱。到底是什么,成就了一个民族亘久不衰的脊梁?是中国的文化。先秦的诸子百家,后汉的唐诗宋词,这一切,构成了华夏子孙血液里流淌着的民族文化。而今天,我要说的,就是中国的诗词之美。
诗词之美,首先体现在用精炼的语言,能够表达一种可以意会却不见得能言传的共鸣的情感。比如旧历新年,王安石就说: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,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在爆竹于天空炸裂的噼啪声里,我们把上一年的不如意都放掉了,用最虔诚和愉悦的心情,去祈祷新一年的万事胜意。寒冬腊月就要过去,春天的脚步渐渐近了。家家户户都贴了春联,换掉旧年的桃符,谋划新的一年。然后就到了元宵节。卢照邻有诗:锦里开芳宴,兰缸艳早年。褥彩遥分地,繁光远缀天。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别有千金笑,来映九枝前。精致的灯具和漫天的星斗,好像都在远处,交辉在一起,在这分不清天上还是地下的光影里,一轮皎洁圆润的明月,低低的悬在楼边。短短四十个字,就把元宵佳节那种团圆、热闹、祥和的氛围给烘托出来了。这是一种只属于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体系,你可以跟世界其他民族的人谈论科学、哲学,谈论牛顿宏观物理学中的三大定律,可以谈微观世界里薛定谔的猫的量子叠加理论,但是你没法跟别人交流只根植于华夏民族骨子里的中国诗词。这是民族文化里唯一性的审美,只能在国人之中流传。
诗词之美,还能够为你如意或者不如意的生活,填上一抹潇洒的诗意。不得不说,在整个世界尤其在现代中国,物质的追求是生活的第一需求。尤其是我们,在之前经历了那一场屈辱,物质的匮乏深深的镂刻在我们的骨子里之后,对于物质的满足,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痴迷。可是,生活不光有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。当你累了一天,在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里,挣扎拼搏过后,开车回家的路上,忽然看见远处的落日,会不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:亭脊太高君莫拆,东家留取当西山。好看落日斜衔处,一片春来映半环。城市里的高楼太高了,但是,也不必就拆了它们吧。只当是留作它们去点缀西山,在那半掩半映之间,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夕阳,也是心里无边的慰藉啊。又或者,吃罢晚饭,坐在桌前发呆:岚雾今朝重,江山此地深。滩声秋更急,峡气晓多阴。望阙云遮眼,思乡雨滴心。将何慰幽独,赖此北窗琴。独在异乡,想着故乡,重重的苍途,被层层的云雾遮住了双眼。只有面前的这一把琴,才能够稍微的宽慰自己背井离乡的孤苦。
诗词之美,除了能够在小情小意上面,排解自己的情感,在大至家国与民族兴衰上头,同样熠熠生辉。五千年的华夏历史,有文字可载的,大一统的朝代,大小十几个。中间的朝代更替,军阀割据,几百年一轮回。民不聊生者有之,生灵涂炭者有之,逐鹿中原者有之,外族入侵者有之。但是每个朝代的末世,仍不缺铁骨铮铮的忠臣。北宋末,金人崛起,驱北宋至长江以南,建都南京(后杭州)。岳飞就曾写下名满诗词史册的《满江红》。靖康耻,犹未雪,臣子恨,何时灭?驾长车,踏破贺兰山缺。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待从头,收拾旧山河,朝天阙。作为臣子,要洗雪靖康之耻。驾着战车,就连贺兰山,也要夷为平地。江山收复,向着远在南边的朝堂,报告胜利的消息。正是这样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不屈的脊梁,使得中华民族,一直魏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,虽遭蹂躏与践踏,却永不改泱泱卫国之心。
这就是我中华诗词。辉煌千年,万古流芳。壮哉我中华诗词,绵延不断;雄哉我中华诗词,洋洋大观;奇哉我中华诗词,星移斗转;美哉我中华诗词,春色满园。